。假如将妾升为妻,就是触犯了刑律,两口子要服刑一年半,而且事后照样得遵法离婚。
第四,法定准入条件不同。娶妻只要男子到了结婚年龄就可迎娶,但是纳妾是有条件的。在宋代,许多家族的家法都规定“四十不纳妾”。如浦江郑家的《郑式规范》里就规定“若年四十无子,许置一人”。也就是说,男子娶妻后如果四十岁了还没生儿子,这时候才可以纳妾。到了明朝,更是将此项要求写入了法律。《大明律》规定:“凡男子年满四十而无后嗣者,得纳妾。”从这一点要求上来看,纳妾的最主要目的是给主人生孩子,妾只是个生育机器。有的朋友可能会失望,原来古人也不是妻妾成群的啊,连纳个妾都这么麻烦!别急,法律是法律,现实是现实,只要你有钱有地位,想纳几个纳几个,想什么时候纳就什么时候纳。另外,古代男子不纳妾也可收养女子,除了妾还有家妓。宋代的商人和士大夫都有蓄妓的习惯,有的多达数十人甚至上百人,这也得看家里的条件了。另外,纳妾是需要征得妻子同意的,如果妻子不同意,你就纳不成。有的时候,妻子进门时带过来的陪嫁女子,也会成为丈夫的妾。
第五,家庭待遇不同。既然妻的身份是主人,妾的身份是奴婢,那妻妾之间在家庭中的待遇也就大不相同。比如说,明代法律规定:妻打妾,只要打不残打不死就没事;而妾打妻,是要杖一百的。花费待遇上,妻妾差距也很大。《红楼梦》里,正妻王夫人的月例银子是20两,妾室赵姨娘的月例银子只有2两,相差10倍。另外,妻妾死后的待遇也大不相同。正妻死后可以和丈夫同穴合葬,而妾不可以。
最后,妻妾身份不同,生育出的子女地位也不同。妻子生的子女叫嫡出,妾生的叫庶出。庶出的子女,在法理上是要将父亲的正妻作为母亲来侍奉的,称为大母、嫡母。而对自己的生母,则称为亲母或生母。至于《知否》中“小娘”的称法,在宋代一般是不会用来称呼母亲的。因为在宋代,青楼妓院的女子才会被唤作“小娘”,类似今天的“小妞”。
文末还要跟大家说一下古代妻子对纳妾的态度。古代妻子对丈夫纳妾看得比较包容,毕竟地位悬殊,不会产生太多醋意——何必跟一个下人计较?甚至有的妻子会主动提出为丈夫纳妾,并会被看作是妻子通情达理的表现。北宋仁宗时,王安石的妻子为丈夫花了90万钱纳了一个妾,这些钱的购买力至少合今天70万元。花这么大价钱纳来的妾,想必是色艺俱佳。
47 古人如何离婚
“离婚”在古代并不是什么新奇的事,早在先秦就已有之。《诗经》中称离婚为“仳离”,“仳”就是离别。在《战国策》和《韩非子》等文献中,有“去妻”之说,也是离婚的意思。秦朝时称离婚为“弃”,汉朝后又有了“出妻”“休妻”的说法,到了近代才叫离婚。
古人的离婚方式都有哪些呢?最常见的有三种。
第一种离婚方式是丈夫要求解除婚姻关系,这种离婚称为“出妻”,民间称为“休妻”。先秦时未对休妻作制度上的规定,导致离婚盛行。汉朝时,为了维护婚姻稳定,国家对休妻作了限定,不可随意休妻。只有当妻子犯了七种错误时才可以休妻,这种情况被称为“七出”,在唐朝时纳入了国家法律。“七出”指:不生儿子;出轨;不孝顺老人;犯口舌;盗窃;嫉妒心重;患有重病。是的,嫉妒也会被休,当下那些容易“酸”的女生还是不要随便穿越回去了,否则很有可能被休!在古代男权社会下,妇女地位之低下,从七出制度就可窥一斑。
当然,古人也考虑到了一些女性的权益。首先,妻子没有犯“七出”过错而被无故休妻的,丈夫会受到刑罚。唐朝时是流放一年半,元明清三朝是杖一百或杖八十。另外,有下列三种情况,即使妻子犯了“七出”也不能被休,即所谓的“三不出”:妻子离婚后无家可归的不许离婚,妻子曾为公婆守孝期满三年尽了孝道的不许离婚,结婚时丈夫贫贱而今富贵的不许离婚。“三不出”倒是挺有人情味,特别是最后一条。
第二种离婚方式是官府强制性的,称为“义绝”。东汉时《白虎通德论》曾对早期的义绝情况做了说明:“悖逆人伦,杀妻父母,废绝纲常,乱之大者,义绝。”后世义绝的范围有所扩大,离婚案例中常见的“义绝”情形有丈夫殴打妻子父母、丈夫奸非(强奸罪或通奸罪)、丈夫卖妻、丈夫在与妻子久别期间重婚。另外,家庭暴力也被纳入了“义绝”的范围。义绝离婚在古代并不多见。明清时期,即使有义绝情形发生,但只要夫妻双方还愿意保持婚姻关系,官府也不会强制离婚。
第三种离婚方式较为和谐,夫妻双方情感破裂后的自愿离婚,古代称之为“和离”。与休妻中的男子单方主张离婚不同,和离强调夫妻双方都有意愿,特别是女方的意愿。古代“和离”和今天普遍的协议离婚类似,程序也大致相同。首先,夫妻双方都有离婚意愿并达成一致。其次,双方家长亲眷需要同意。再次,丈夫要出具和离的文书,夫妻双方及父母签字画押。最后,将和离文书上交官府,得到准许后更改户籍,“和离